沒力太雖然總是很沒力,不過有好吃好玩的活動也是不會錯過的~去年底跟著台中市龍港國小的師生,體驗人生第一次的炕窯活動,下面就藉怡伶老師的文章來看看古早味的「炕窯」吧!
文:台中市龍港國小 賴怡伶老師
「炕窯」-對許多成長於農村的人們來說,是難忘的農閒之樂……每年大約11月中旬,第二期稻作採收後,大家總是呼朋引伴在休耕的田地「炕窯」。孩子們在等待窯烤食物的時刻在田野裡玩完遊戲,再吃著燒呼呼的蕃薯,最是絕妙好滋味~
黑人伯是村子里的炕窯專家,據說他曾經在他休耕的田裡辦過上百個窯的控窯活動,而且大多數的窯都是他搭建出來的~快速,又堅固。於是,2021年11月25日這一天,我們五、六年級小朋友來到阿公的田地體驗炕窯。雖然這群孩子在農村長大,但隨著時代的推移,他們已經很少有這樣的傳統體驗了。帶隊的校長、老師及協助的國泰志工阿姨們,則是重溫美好的童年回憶~
11月的風很強勁,活動從早上8點多就開始,直到下午3點才享受到美味的成果:蕃薯、蛋、玉米及雞腿。雖然費力又耗時,但所品嘗到的,絕對是最最難忘的人間風味,也早把一整天炕窯的辛苦拋到九霄雲外了~
Step1:曬土塊
當我們跟阿公確定了了日期,他就必須在3、4天前先拿著鋤頭將田裡的土塊,翻挖出一塊塊大小有序的方正土塊出來曬乾。因為這是搭窯的重要建材,如果土塊是潮濕鬆軟,窯就無法搭建成功,或者食物無法熟透。所以,這是很重要的第一步!
Step2:尋找可以燒的柴火
阿公先到河灘撿拾上游沖刷下來的漂流木枝,這是最佳的燒窯柴火了~另外他也託人去找了一些廢棄木材。當天趙主任及莊杯杯一大早就到田間,協助把木材截砍成適當大小,做為燒窯的火力。燒柴火的時候,阿公特別提醒我們:要把木柴上的尖銳物器拔除掉,例如鐵釘。因為當抗窯活動結束,辛苦的農民必須再把整個田地挖鬆,準備下一期農耕。如果泥土裡摻雜尖銳物,不僅會使農民受傷,也會讓翻土機機器造成極大損害。
Step3:挖洞
阿公在每個窯會挖出一大一小的洞,大洞是窯的主體,成缽碗狀;挖的小洞是要儲水的地方,免得在過程中有意外,可以隨時滅火。
Step4:堆窯
阿公會先測風向,把窯口朝向迎風的方向。主要是讓空氣吹入助長燃燒。然後開始慢慢堆疊土塊成金字塔造型。所以就可以理解為什麼之前阿公要挖大至小的不同土塊了。而且土塊與土塊之間盡量減少縫隙,免得讓裡面的火氣散發,讓每個土塊均勻且充分受熱。堆窯要有技術,有的到尖口收不起來,或者搭建到一半倒塌,都是常有的事。所以堆窯真得必須要有真功夫呢!
Step5:處理食材
在堆窯的同時,有一部分孩子也協助將請洗好的食材加工處理;肉類部分先調味醃漬好,再用鋁箔袋包紮緊實。蛋、玉米和蕃薯都要先用報紙包層好,然後充份過水浸濕。而且加工好的蛋要放入事先準備好的鐵桶中,因為蛋很脆弱,要用鐵桶保護,鐵桶同時也有絕佳傳熱導熱效果。鐵桶也要事先打洞,釋放加熱時的壓力。再綁上鐵線,才方便在開窯時的高溫中被提取。
Step6:燒窯
利用截砍的竹竿、漂流木,在窯口中慢慢搭架使其火力不斷,過程當中要全程看顧,一是要將這些長的可燃物逐漸往裡推,也要隨時補充;同時也留意安全問題。燒窯的目的就是將每一塊土塊都燒紅,高溫受熱。
Step7:炕窯
大約經過2-3個小時,觀察每塊土塊都已經受熱了,就把處理好的食材放進窯裡。先把金字塔最頂端的土塊往下丟,讓窯洞的最下層鋪上燒紅的土塊。一般來說越大體積的食材要放在最下面,但是必須一層層有次序的放,例如:把鋁箔袋包裝的雞隻從最頂端的洞口丟進去,然後再填一層燒紅的土塊,再放進入鐵桶,再填一層土塊,最後再把玉米、蕃薯…丟進去,上面再覆蓋一層燒熱讀土塊。然後再用鏟子把這個窯壓緊實,不能讓他有絲毫空氣的流動,如果有空隙,就要取旁邊的碎土把它密封住,使食物埋在土中充分受熱燜熟。
Step8:開窯
因為從炕窯到現在開窯還必須再經過2-3個小時的等待,阿公說他們以前就是會在這個時間跟玩伴在田野間玩遊戲;又或者詐騙小小孩更晚的時間來集合,其實,大小孩已經提早半個小時把土慢慢撥鬆開,大快朵頤先享受美味的炕窯美食了~
這次的炕窯活動,體驗了早期農民們農忙之外的生活樂趣~但也體會到農民們經營農地的辛苦。小朋友們體驗炕窯傳統文化,享受美食之餘,也要感念農民們耕作的辛勞~感謝黑人阿公-劉利雄先生的鼎力相助!我們也再跟阿公相約採訪,再從阿公身上汲取更多的生命智慧~